导语:(北京,12月12日)今日,豪洛捷医疗(HOLOGIC)携手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在京举办了“中国女性宫颈癌、乳腺癌(两癌)精准筛查意识及行动现状调研报告发布会”。会上,豪洛捷医疗(HOLOGIC)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许立、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代表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秦乃姗教授和毕蕙教授出席了活动。
“两癌”高发,筛查需要追求“三精准”
近年来,两癌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我国女性的健康。但其实,相对肺癌、胃癌等更凶险的癌症,“两癌”更易防治、治愈。据乔友林教授介绍,早期“两癌”的五年相对生存率均可达90%以上,但发现越晚,生存希望就越低。因此精准、及时的筛查并采取行动显得至关重要。豪洛捷与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此次发出“两癌筛查需要三精准”“精准筛查是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的倡议,希望女性在筛查时主动追求精准手段,精准频次,精准结果,这三者决定了女性是否能够获取可靠、准确的信息,从而有能力、有信心防微杜渐,远离“两癌”。
为了解我国女性对精准筛查的了解程度和行为的现状,豪洛捷联手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开展了此次调研。项目自10月启动,历时近两个月,来自10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青岛、太原、郑州、南宁、乌鲁木齐)的1107名女性参与了本次调研。调研包含疾病认知、筛查认知、筛查行为及原因探究这四个层面。数据反映出城市女性存在主动筛查意识不强,对精准筛查的认知不足,行动力欠缺的问题。
对“两癌”认知程度浅,“不病不查”或成致命误区
从疾病认知方面看,仅有32%受访女性完全了解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早期症状,而对于宫颈癌的早期症状竟然没有一位受访者能够完整答出。35%的受访女性认为“感到身体状态不佳,宫颈/乳腺出现变化才有必要去筛查”。
毕蕙教授表示,以子宫颈癌为例,很大部分的子宫颈癌患者在早期是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等出现明显症状就诊时可能已经处于病变的相对晚期,失去最佳治疗时机,非常可惜。她强调,适龄女性应定期参加子宫颈癌筛查,精准筛查,及时发现自身有无子宫颈癌的高风险。在“两癌”发病起始年龄降低的趋势下,年轻女性需重视起来,再也不能认为“两癌”与己无关。
怎样“两癌”筛查更精准?部分女性“一知半解”
精准手段的认知:部分女性观念停留在“昨天”
乳腺癌方面,有55%的受访女性将自检与医生手检视为更准确有效的方法,而对于国际公认可以明显降低50岁以上人群死亡率的钼靶,仅有33%的受访者正确认知。
宫颈癌方面,仍有16%的受访者错误地认为传统的巴氏涂片更准确有效,只有不到半数(48%)的受访者正确认识到TCT检测与HPV检测联合筛查才更为准确有效。
精准频次的认知:全面了解科学筛查频次的女性仅两成左右
约六成受访者知道40岁以上应该每一到两年接受一次乳腺X线(钼靶)筛查(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联合筛查)。但全面了解所有年龄段筛查频次的人只有13%。
宫颈癌:74%的受访者了解30-65岁女性应每5年进行细胞学检测和HPV检测的联合筛查。全面了解不同年龄女性应采取的频次的人只有24%。
定期“两癌”精准筛查的重要性认知:51%的受访者认为“非常重要,必须定期做”,其中一线城市女性、高收入高学历的女性受访者重视程度更高。公务员、专业人士和企业主的重视程度高于其他群体。
九成受访者精准筛查行动力不足,认知不足是头号原因
虽然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表示精准筛查比较重要,但数据显示,落实到行动时,实际接受过两癌精准筛查的比例仅在两成左右。
近半数受访者接受过医生手诊。
乳腺癌筛查时,接受过B超检查的比例有65%,但做过钼靶检查的比例只有12%。
宫颈癌筛查时使用TCT与HPV联合筛查的比例仅有23%。
据秦乃姗教授介绍,美国妇产医师协会(ACOG)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乳腺癌筛查指南中又一次明确指出乳房触诊自查,并不能降低乳腺癌的风险以及检出率和死亡率。虽然提倡触诊自查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帮助女性树立筛查的意识,但更应充分介绍精准、有效的筛查方式。
受访女性为什么没有做精准筛查?
最主要的原因(48%的受访者表示)“对于精准筛查不了解,不知道需根据自身情况定期以精准手段筛查结果才更准确”。
“医生没有明确建议”和“平时定期体检,觉得没有必要做专门的两癌精准筛查” 在获取精准筛查信息渠道方面:“网络信息”超过“医院里医生护士告知”跃居获取信息渠道的首位。
对此,清华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表示:“网络信息成为大众获取健康科普的主要来源,但其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不准确甚至虚假、耸人听闻的信息将极大误导大众。因此,社会共治净化传播环境,增加优质、科学、精准的健康信息供给是关键。我们提倡专家和专业医护人员能积极在媒体及自媒体平台上进行通俗易懂的科普。让良币驱逐劣币,有效提升女性健康意识,助力女性远离两癌。”
豪洛捷中国总经理许立在致辞中表示:“我们相信确信的筛查结果能让女性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更加了解,从而更加从容、自信。因而我们将创新医疗科技,专注女性健康的信念融入品牌的DNA中,不断追求创新和更优质的筛查技术。目前豪洛捷是唯一一家可以同时提供宫颈癌、乳腺癌两种癌症的筛查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同时,作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豪洛捷积极投身‘两癌’防治事业中,成为政府、协会、专家、专业机构和广大女性可信赖的亲密伙伴。此次调研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希望能以具体的问题,为女性朋友提个醒,是时候需要主动、定期接受精准筛查了。精准筛查是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我们相信,精准让生命更自信!未来我们也将继续与各方紧密合作,共筑‘两癌’防线,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延伸阅读
关于豪洛捷医疗(HOLOGIC)
美国豪洛捷公司是一家领先同侪,以服务全球女性健康为己任,集研发、制造和供应优质体外诊断、乳腺影像系统和外科手术产品于一体的公司。豪洛捷致力于帮助全球各地女性获得更健康、长寿的生活。
豪洛捷是美欧宫颈癌及乳腺癌筛查领域的领导者,是目前唯一一家可同时提供细胞学检测((ThinPrep®)液基细胞学)和HPV检测(Aptima® HPV E6/E7 mRNA)的公司,也是在全球率先推出3D乳腺断层技术并且可同时提供从影像学筛查、诊断到活检解决方案的公司。豪洛捷中国将持续加强和国内外临床专家、影像学及实验室专家,第三方机构的深入合作,为中国的医生和广大女性提供更先进的宫颈癌,乳腺癌筛查技术。
关于两癌筛查需“三精准”
精准手段:采用先进的筛查技术,通过单一技术或多技术联用,实现筛查益处最大化,潜在风险最小化。
宫颈癌:高危型 HPV 检测与细胞学检测联合筛查作为 30 岁及以上女性的宫颈癌筛査方案。
乳腺癌:对于一般人群妇女,在40-69岁年龄段,均推荐钼靶(乳腺X线)检查。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精准频次:根据筛查指南,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个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筛查频次,通常是高危人群需要更频繁地进行筛查。
精准结果:同时降低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实现既不“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追求确信与安心。
宫颈癌:“HPV+细胞学”联合筛查在筛查癌前病变及宫颈浸润癌方面是最安全的方案,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漏诊率。迄今为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仅批准了6个相关产品用于宫颈癌筛查,其中3个产品来自豪洛捷公司,分别是:ThinPrep® 液基细胞学检测、Cervista® HPV检测、Aptima® HPV E6/E7 mRNA检测。(其他3个是SurePath®液基细胞学检测,HC2® HPV检测,Cobas®HPV检测)
乳腺癌:数字化X线摄影在微小钙化诊断上的敏感性在96%以上。 豪洛捷(Hologic)Dimensions系统同时采集2D和3D数字乳腺X线摄像,将浸润性乳腺癌的早期探查率提高41%,将乳腺癌总体探查率提高27%,将召回率下降20%-40%。同时,这一技术可使乳腺癌的发现时间提前15个月,帮助医生早期发现疾病,极大降低乳腺疾病死亡率。
关于宫颈癌筛查
根据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司指导,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组织编写并出版的《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的推荐:
25 到 29 岁的女性每 3 年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 30-64岁女性,首选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和 HPV 检测,每 5 年 一 次。如单独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则每 3 年 一 次;如单独进行HPV初筛,则每5年一次; 有以下高危因素的女性需要缩短筛查间隔时间:艾滋病病毒感染;实用免疫抑制剂免疫功能低下(如接受实体器官移植),出生前有过己烯雌酚接触;CIN2、CIN3 或宫颈癌治疗后随访; 终止筛查年龄是65 岁(前提是近十年筛查结果均为阴性)
关于乳腺癌筛查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年版)建议(节选):
40岁-45岁女性每年一次乳腺X线筛查,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联合检查;
45-69岁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联合检查;
70岁以上每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建议对高危人群提前进行筛查(小于40岁),筛查手段除了X线检查外,还可以应用 MRI等新的影像学手段。
Ciatto S, Houssami N, Bernardi D, et al. “Integration of 3D Digital Mammography with Tomosynthesis for Population BreastCancer Screening (STORM): A Prospective Comparison Study” The Lancet O ncology. 2013 Jun;14(7):583-589. Epub 2013 Apr 25. 3.
Rose S, Tidwell A, Bujnock L, et al. “Implementation of Breast Tomosynthesis in a Routine Screening Practice: An Observational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engenology. 2013 Jun; 200(6): 1401-1408. Epub 2013 May 22. 4.
Haas B, Kalra V, Geisel, J et al. “Comparison of Tomosynthesis Plus Digital Mammography and Digital Mammography Alone for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Radiology. 2013 Jul 30. [Epub ahead of print]. 5.
Zuley M, Bandos A, Ganott M, et. al. 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 versus Supplemental Diagnostic Mammographic Views for Evaluation of NoncalcifiedBreast Lesions. Radiology. 2013 Jan; 266(1):89-95. Epub 2012 Nov 9.
Elizabeth S. McDonald, MD, PhD; Andrew Oustimov, MPH; Susan P. Weinstein, MD; Marie B. Synnestvedt, PhD; Mitchell Schnall, MD, PhD; Emily F. Conant, MD. JAMA Oncol. Doi: 10.1001/jamaoncol.2015.5536,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8, 2016